突然掀桌子,印度开了危险先例
4月22日以来,本轮印巴冲突不断升级。5月7日凌晨,印军发起“朱砂行动”,对巴本土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进行空袭。巴军则果断反击,击落至少3架印军战机。战争似乎有一触即发之势。
此次冲突的根源是什么?冲突会升级为全面战争吗?印巴双方有哪些目标和诉求?为何美国在此事上表态相对低调?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林民旺在 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知事会客厅”直播节目中分析,印度单方面暂停《印度河河水条约》的行为明显违反国际法和条约精神,破坏了跨境水资源管理的基本规则。其真正意图或许是以“水”为筹码,迫使巴基斯坦重返谈判桌。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书剑表示, 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下,尤其是在莫迪和印度人民党执政期间,印度的民族主义倾向已经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如果印度国内的政治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印巴之间的冲突和周期性对抗就可能成为常态。
面对恐袭,印度延续了一贯的反应逻辑
知事:有报道称,此次印控克什米尔恐袭是25年来该地区最严重的针对平民袭击事件之一。为什么印度会将矛头迅速指向巴基斯坦?印度方面是否有确凿证据?
张书剑:回顾印控克什米尔的历史,类似针对平民、尤其是印度教朝圣者或游客的大规模袭击,主要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那时当地安全形势最差。2014年莫迪执政后,虽然也有恐袭事件,但主要是针对准军事人员或军队,很少有大规模平民伤亡事件。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恐袭是莫迪执政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无疑对莫迪政府此前宣称的“治理有成”“安全改善”造成了沉重打击,引起其高度重视。
展开全文
印度总理莫迪。图源:视觉中国
莫迪执政后延续了印度对恐袭一贯的反应逻辑——比如在他第一任期内,曾两次在遭遇针对军队和准军事部队的袭击后,对巴基斯坦发动所谓的“外科手术式打击”。这次虽然袭击对象是平民,规模也略有不同,但反应流程几乎一模一样:迅速指责巴基斯坦,接着进行有限的军事回应。
但值得关注的是,莫迪执政已十余年,期间虽有起伏,但印控克什米尔的整体安全形势并未根本改善。无论是废除宪法第370条,还是加强高压管控,依然无法消除分离主义武装或反政府活动。这种“局部冲突—指责—打击—再度紧张”的循环,不仅没有被打破,反而有持续升级的趋势。
巴方借反击向印度传递明确信号
知事:怎么看印度这次代号“朱砂”的军事行动?印度称“克制、不升级”,但同时多点打击,希望通过军事行动达到什么目标或诉求?与之对应的,巴方有哪些诉求?
张书剑:印度称在其实控区内遭遇恐袭,虽缺乏明确证据,仍以“反恐”为由对巴基斯坦境内目标发动打击。此举显然侵犯了巴方主权,违反国际法和道义原则。
从战略目的看,印度一方面需要对国内交代,回应恐袭事件;另一方面则试图借“反恐”之名对巴形成长期的压制性优势。过去多次类似事件中,印度都借口反恐,对巴境内目标进行打击,令巴基斯坦始终处于被动。
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图源:视觉中国
这次巴方的强硬回应,既是对印度的反制,也是试图打破一贯的被动局面,向莫迪政府传递明确信号:不能每次恐袭后就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并随意动武。
此外,出于国内稳定的考量,巴方也必须作出强烈表态。相比印度,巴国内政治更为复杂,军政关系和党派分歧明显。在本轮冲突中出现平民伤亡后,若政府没有明确且强硬的回应,将不利于维系国内团结和政治稳定。因此,无论是军事回应还是外交声明,都是巴方对外震慑、对内交代的双重动作。
有必要指出,双方目前的动作都保留了一定的余地,也向对方传递了不愿事态进一步升级的意思。未来冲突演变为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局势大概率会逐步降温。
印度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知事:水源问题是否会成为新的冲突引爆点?印度暂停印巴《印度河河水条约》,切断河流水源,这在国际法和地区局势中意味着什么?会造成哪些影响和后果?
林民旺:毫无疑问,印度此举违反了《印度河河水条约》以及国际水资源管理的基本规范。按照条约内容,任何关于修改、废除或补充的决定,必须在印巴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但这一次,印度完全没有征求巴基斯坦意见,属于典型的单方面行为。
从国际法角度看,跨境水资源的管理有明确规则。即使是上游国家,也不能随意截断水流。对下游国家的基本生活保障,上游国有义务作出保障,不能“想关就关、想开就开”。
很多观察人士指出,印度此举虽然目前看似“得势”,其实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如果其他国家效仿此举,对国际社会以及印度本身都不是一件好事。
当地时间4月15日,巴基斯坦海德拉巴,水牛在炎热的夏季中奔入印度河沐浴,以抵御炎热的阳光。图源:视觉中国
回到印巴关系层面,当前事态的严重程度可能还不至于失控。一方面,印度并未正式废除条约,而是暂停执行;另一方面,从技术角度看,印度并没有足够多的大坝来长期蓄水,水位上升反而会给其水利系统带来风险。同时,印度在水流分配和调控方面缺乏完备预案,也无法长期截流。
更重要的是,水资源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战略杠杆,印度或许只是想借此推动与巴基斯坦的谈判。事实上,莫迪政府在2019年和2021年曾尝试通过官方渠道推动修改条约,但遭到巴方冷处理。这次举动,很可能是印度再次尝试以更强硬的姿态寻求谈判的筹码。
到目前为止,特朗普政府几乎无所作为
知事:为何美国等部分大国对此事表态相对低调?是否因为俄乌战争、中东局势分散了注意力?
林民旺:我认为美国对这次印巴冲突的低调反应,并非因为精力被其他国际事务分散。自冷战结束以来,印巴之间的冲突和紧张局势大多数是由美国发挥调节作用来降温的。然而,这次情况有所不同,美国政府“草台班子”般的表现明显不够专业。
例如,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表示理解印度的报复行为,显然支持印度;但副总统万斯则表示应避免局势升温,这种立场较为中立。总统特朗普自己则发表了不清楚的言论,他提到印巴两国“掐了1000多年”,这一说法令所有人都感到困惑,因为印巴独立只有70多年。后来他又稍微调整了说法,表示对事态的发展感到遗憾,并使用了“shame”这个词,实际上是略微反对印度的做法。
当地时间5月7日,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巴哈瓦尔布尔,媒体拍摄了一座因印度导弹袭击而受损的清真寺院落中的金属残片。图源:视觉中国
然而,从整体来看,美国的调解力度显然不如过去的克林顿政府或小布什政府。当时美国是强力介入的,而这次到目前为止,特朗普政府几乎处于无所作为的状态。
不过,我认为美国现在已经高度关注此事,因为美国担心,如果不采取一些措施,其他国家可能会趁机介入,尤其是俄罗斯可能会成为调停的主导力量,这无疑会提升其影响力。因此,美国未来会更加积极地介入此事。
外力干预加上两国的克制
为地区稳定提供了支撑
知事:印巴关系是否已经进入一种“周期性对抗—暂时降温”的新常态?克什米尔始终是“解不开的死结”吗?
张书剑: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下,尤其是在莫迪和印度人民党执政期间,印度的民族主义倾向已经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对于印度执政党来说,采取强硬的立场,无论是在克什米尔还是其他领域,都是一种有效的选举策略,并且有助于提升其个人形象。如果印度国内的政治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做法可能会继续下去,导致印巴之间的冲突和周期性对抗成为常态。
5月7日在巴基斯坦东部旁遮普省巴哈瓦尔布尔地区拍摄的遭印度导弹破坏的房屋。新华社发
至于国际机制,由于印巴两国国力的差距,巴基斯坦在面对印度时,无法消除其对印度威胁的恐惧。为了缓解这一紧张局势,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依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虽然印度在美国的战略目标中占据重要位置,巴基斯坦的地位相对下降,但不至于被完全忽视。因此,未来印巴之间的周期性波动和妥协,可能会受到外部压力的影响,特别是美国的干预。
这种外力的干预加上两国之间的战略克制,共同为地区稳定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撑。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完全的保障,但它至少为地区平衡提供了一个底线。
知事同款
拼图优选材质工艺精细
纸盒包装收纳方便
背面印有1-8个分区
赠送原版大图
长安街文创桌垫
仿皮革自带高级感
外包装环保纸筒
长度107cm 宽度37.5cm
内嵌北京长安街高清影像图
评论